整体设计理念下教材中活动的挖掘
浙科版高中生物学(选修3)现代生物科技专题教材中,“生态工程”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往往被教师与学生存疑。因该内容知识点抽象,与实际联系不够紧密。又因案例多、原理相似等导致学生理解困难。教师在教学时,常是通过划知识点、列表格整理和原文填空背诵等方式来授课。学生因不理解生态工程的原理与技术,在面对实际生态工程问题时,并不能分析其原理与采用的技术。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不符合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利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教材活动的挖掘,进行整体设计将有助于学生理解“原理”与“技术”的对应关系。也能针对不同的学生,辨别生态工程的类型,促进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
1 整体设计理念的缘起与发展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巴纳锡(Banathy)应用系统与设计的思维方式创造了设计教育的模型与方法,并开发了各种学习资源。他所采用的“综合性系统设计”(comprehensive systems design)意味着特定系统水平上的互动与协调、不同系统水平上的互相依赖以及设计的内在一致性[1]。随着《普通高中生物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的颁布,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单元教学设计介于课程规划与课时教学设计之间,做好单元教学设计将有助于落实学科核心素养。单元教学以多个课时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教学目标,具有教学整体性,有助于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培养[2]。
2 “生态工程”教学内容分析
“生态工程”的学习要点是:“概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及基本原理”和“举例说明我国的农业、林业生态工程”,包含两节内容,分别是“生态工程的主要类型”和“生态工程在农业中的应用”。教材开篇即提出了生态工程的原理并介绍了几个生态工程的类型。第二节中首先介绍了套种、间种和轮种技术;然后,通过“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活动和“农业生态系统中种植业和畜牧业的优化组合的资料研究”活动,让学生学会计算农产品的投入和产出及利润,认识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的意义,认识沼气发酵、太阳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性,认识只有种植业和养殖业协调发展,才能促进农村经济和生态的发展。最后,基于以上的两个活动,教材中又介绍了我国农业生态工程的主要技术。
整章内容安排了相关知识点的系统介绍,也设计了两个活动用于帮助学生理解生态工程原理与技术。但是,因教材编排与课堂教学逻辑性的差异,导致教师往往是先讲原理,再通过各种例子加以解释,而缺少了学生通过活动,获取信息并归纳提炼的过程,这不利于学生科学思维的发展。
3 “庭院生态系统的经济效益分析”一节的活动挖掘
3.1 活动的基本流程与价值 活动中以某家庭庭院生态系统为例,计算投入与产出。“北京郊区某村一位普通农民,全家4口人,3个劳动力,有住房5间,采光面积为2 m2的太阳灶一个,太阳能热水器一个,容积为8 m3的沼气池一个,面积为27 m2的塑料大棚一个。大棚建于沼气池上,棚内种植蔬菜,冬天利用沼气池保温。家中常年养猪2头,鸡20只,鸭4只,鹅1只。”这些对该家庭院的文字描述不足以分析得到其利润等。因此,对投入与产出进行量化是计算的前提。文字向数字的转换,直接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从质性分析到量化分析,这对于学生今后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一个路径。量化的数据更加易于通过统计等方式进行分析,其结果也更加有说服力。
经济效益即总产出与总投入的差。总投入指人将资源输入到系统中,主要指人力和营养物,而不包括生产者所获得的太阳能。总产出指生态系统对系统外部的物质输出,包括人的消费和出售。总投入和总产出,又可称为系统的实际消耗和系统的有效贡献,也就是说投入通过生态系统获得产出。表面上分析,经济效益的提高需要提高总产出或减少总投入。但在生态系统不调整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已有固定比值。因此,单纯减少投入是不可能提高经济效益的,反而会导致经济效益下降。从本质上分析,生态系统经济效益的提升,应该优化生态系统。
教材活动中给出了庭院生态系统投入与产出表,从表中“成本利润率”这一数据分析确定了以养鸡替代养鸭的策略。通过计算增加的收入或减少的投入,分析优化了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后经济效益的变化。
3.2 协调原理,构建“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概念 在进行此活动时,教师要协调好具体内容与原理、技术的关系,也要协调教材不同节次内容之间的关系。师生不可仅停留在对于相关数据的计算上,更重要的是对其中操作所蕴涵的原理与技术的思考。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与讨论,通过调整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而提升了经济效益,采取了何种技术,依据了什么原理。授课时,有位学生提到这优化了养殖结构,这一表述已接近相关技术的表述,即“种植业和畜牧业合理优化技术”。关于原理的说明,可通过说明人在鸡鸭替代操作中协调了两者利益等,从而提出“合理优化技术”的原理是“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