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及其发展对策分析
林业生态工程具有水土保持、防止沙漠化、缓解水资源危机、改善大气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因此,近年来,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已成为林业主管部门主抓的利国利民的一项艰巨任务。
1 林业生态工程的概念
林业生态工程主要是指根据生态学、林学及生态控制论原理,设计、建造与调控以木本植物为主体的人工复合生态系统的工程技术。林业生态工程主要以改善自然生态环境为目标,通过保护天然林种,种植新型林木合理调整林业资源的分布格局,使林业资源能够充分发挥改善生态环境以及抵御自然灾害的生态功能。
其中,生态林主要包括以水土保持林、防风固沙林、农田防护林、护路林、护岸林为主的防护林,以及自然保护区林、环境保护林、国防林、实验林为主的特种用途林,判定生态林的标准主要根据树种、造林密度以及植被配置,以乔木树种为例,对于南方地区来说,生态林造林密度下限为每亩100株,北方为120株,如果以灌木树种为例,南方地区的生态林造林密度下限为150株,北方地区则为170株。可以看出,北方地区的生态林造林密度要于南方地区。在植被配置方面,如果乔木品种的林木与草进行混合种植,当年草的盖度大于0.2,各树种的密度下限不得小于规定造林密度的90%。
2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遵循的原则
2.1 绿色可持续发展原则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物群落建造工程、环境改良工程以及食物链工程,近年来,自然生态环境恶化已成为全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林业主管部门相继出台了林业资源保护法规及相关政策,旨在保护现有林业资源,大面积种植生态林,以改善空气质量,保持水土平衡,促进林业产业、生态环境、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1]。
2.2 效益均衡原则
据权威机构调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林业经济林种植与采集业、木材加工及木竹制品制造业以及森林旅游为主的林业旅游与休闲服务业产值分别达到亿元、亿元和亿元。由此可见,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应遵循“效益均衡”原则,做到“以林养林”,促进林业生态林区的长期稳定发展。在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应紧紧围绕经济与资源保护的双核心,在发挥生态林业资源保护环境功效的同时,兼顾考虑林业产业的经济效益,为国民经济产值的持续增长做出积极贡献。
3 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3.1 思想意识守旧,人为破坏严重
林业生态工程是造福子孙后代的利民惠民工程,需要一个长期而艰苦的过程,但是,由于各级地方林业部门管理人员思想意识守旧,对林业生态工程的重要性认知力不足,对相关法律法规的执行效果不好,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工作进度不快,导致林业生态工程并未形成一个上下共管、制度严明、意识超前的新型建设格局,林业生态工程等于形同虚设,本身的生态环境保护价值也被掩埋。
虽然国家及各级地方政府三令五申,加大了毁林、坏林等违法事件的打击力度,但是,部分违法分子依然大摇大摆破坏林木资源,导致一些珍贵的林业树种遭受到灭绝性打击。此外,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逐年加快,部分城市为了加快扩城脚步,大肆占用林业耕地,使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土地资源变得雪上加霜,林业资源赖以生存的土地资源面积也在逐步缩减,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3.2 建设资金不足,建设进程缓慢
林业生态工程的主要功能是保护自然生态环境,能够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尤其对于偏远山区来说,该工程能够有效缓解当地居民的用水现状。但是,这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由于地方经济形势不尽人意,用于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资金严重短缺,这就使得该地区的林木种植补助标准低,与发达地区相比,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林业资源规模化发展需要,导致林业生态工程的建设成果无法显现[2]。
3.3 缺少统一规划经验,生态保护功能丧失
部分地区的林业部门在种植生态林木时,并未建立科学完善的事前规划机制,缺少该地区地形、地势、土壤环境、地下水源等指标的分析数据,往往采取盲目种植、盲目发展策略,忽略了造林密度以及植被配置等关键要素,导致种植的林木树种无法发挥保护生态环境的功能,生态林变成了经济林,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给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3.4 树种比例失调,后期管理薄弱
林业生态工程对树种搭配要求较高,如果树种单一,配置比例失调,局部区域的林木资源极易遭受病虫害的侵蚀,导致区域林木死亡。此外,在林木后期监管过程中,巡查频次低,对林木成长发育的各个阶段,缺少正常的生长数据。因此,林木管理人员不能及时获取林木的相关信息,在制订林木养护计划时,只是凭空想象,或者根据从业经验采取养护措施,导致部分林木由于养护时间间隔过长,而出现干枯、坏死现象,严重影响了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