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潇湘秀美山川 ——湖南省实施退耕还林工
如果从空中俯瞰湖南,你会发现三山四水之间那一片片郁郁葱葱的森林,生机勃勃,绿意盎然,这是湖南生态建设取得的丰硕成果,作为全省最大的生态工程,退耕还林居功至伟,书写了20年波澜壮阔的奋斗史,绘就了潇湘的秀美山川。
由于历史、人口、自然等综合因素影响,湖南的森林植被一度遭到严重破坏,生态环境十分脆弱。2001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朱镕基来到湘西考察,看到因长期刀耕火种而留下的满目疮痍,心中十分不是滋味,当即写下了“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现,葱茏不见梦难圆。”的诗句。
总理的忧心和嘱托,让湖湘大地自此开始了一场再造秀美山川的绿色传奇。2000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正式启动,湖南抢抓机遇,在永顺、沅陵、桑植、隆回4县同步启动试点,2001年扩大到24个县市区,2002年在全省全面铺开。20年来,湖南累计完成退耕还林任务143.98万公顷,其中退耕地造林52.6万公顷、宜林荒山荒地造林76.61万公顷、封山育林14.77万公顷。
在这些“生态逆转”的背后,是三湘林人付出的艰辛努力。
无尽葱茏生态佳
作为我国一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序复杂、管理难度大的生态建设工程,退耕还林抬高了生态红线,让越来越多的“帽子山”逐渐再现它本来的样子。
4月的新化,葱翠的青山在雨雾的笼罩中黛色如墨,每到这个季节,大量自驾游客涌向新化县油溪桥村踏春。村支书彭育晚说,实施了多年的退耕还林政策,给村里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以前大量林地被开垦出来种红薯、玉米,但开出来的耕地只能靠老天爷给面子赏口饭吃,根本养不活人。村民出去打工,地也就荒了。”彭育晚站在村口指着油溪河两岸的森林说,这里的山坡因为被开垦得只剩山顶的一点树,被当地人戏称为“帽子山”。只要一下雨,山上裸露的泥石就会被雨水裹挟着滚入河中。
从2002年开始第一轮退耕还林以来,新化县累计造林超过1.06万公顷。如今的油溪桥村,曾经怪石嶙峋的石漠化坡地和荒地早已被郁郁葱葱的松柏覆盖,水土横流的现象得到了根本遏制。彭育晚指出,随着生态越来越好,这几年每年都有两三万人到油溪桥村郊游,村民的人均收入也从10年前的800元增加到现在的8000多元。
根据数据显示,通过退耕还林,全省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52.44%提高到目前的59.82%。每年从湘资沅澧“四水”流域进入洞庭湖的泥沙量由退耕前的1.67亿吨,减少到现在的0.38亿吨左右,全省水土流失量普遍下降50%以上,工程的实施为湖南构筑森林生态屏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根据国家林草局发布的《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监测国家报告》,湖南2016年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效益物质量为:涵养水源32.53亿立方米/年、固土5321.86万吨/年、固碳266.74万吨/年、释氧629.09万吨/年,生态价值为1051.35亿元/年。
播绿增收民生惠
退耕还林工程,除了还原三湘大地的葱茏本色外,还给老百姓带来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以前自家耕坡地种植粮食,每亩纯收入只有一两百元,如果把自己的工钱算进去,几乎等于白干。现在不同了,即使是我们村收入最低的茶叶分拣工人,每月也有1700元呢!”安化县马路镇蒋坪村村民蒋山川说起现在的变化,高兴得合不拢嘴。
益阳市安化县是全国闻名的“黑茶之乡”,全县通过第二轮退耕还林新种的866.7公顷茶叶,大幅提高了部分农民的收入。其中,有着70多年历史的安化白沙溪茶厂,也通过退耕还林新增了33.3公顷茶叶基地。茶厂总经理刘新安自豪地说,茶农除了获得国家的退耕还林补贴外,还能得到一笔土地流转费和在茶园打工的收入,等到茶园有了效益,还能从村里分红。
无独有偶,溆浦县的水隘乡农民也从退耕还林工程中尝到了甜头。
“退耕还林政策好呀!这山上的松树长得好,还有枞菌采,我们俩口子早出晚归上山摘枞菌,每年收入都在1万元以上,加上女儿打工收入,2016年我们家就脱贫了。”铁山溪11组村民杨祖松骄傲地介绍。
退耕还林以前,水隘乡的村民守着几分水田和几亩坡地谋生,由于自然条件差,往往入不敷出。如今的水隘乡,荒山坡上都种满了挺拔的松树,松树旁还长出了一簇簇金黄色的致富果—枞菌,一年两季,每户摘枞菌的收入就可以达到3500元以上,加上全乡70%以上的劳动力外出务工,全乡年外出务工收入达6300万元。水隘乡于2016年提前2年全部脱贫出列。
上一篇:木本油料为粮油供给系上“安全带”
下一篇:金正大助力农民摄影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