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CiteSpaceV的国内生态工程研究文献可视化
生态工程起源于生态学的发展与应用,至今不过50年的历史[1]。20世纪中叶,全球面临着人口激增、环境资源破坏、能源食物短缺等环境危机的影响,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扰超越了其自身的稳定性和恢复力,造成了生态系统退化。1962年美国著名生态学家H.T.Odum教授首次提出了生态工程一词并赋予其定义。我国生态工程建设先驱马世骏先生于1979年发表生态工程的理念,此后生态工程的思想迅速在国内传播开来[2]。生态工程是一门与生态学、系统工程及环境工程等有一定关联的学科,在生态环境保护的大背景下,人们越发重视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生态工程得到迅速发展,相关文献数量明显增多。
科学知识图谱是以知识领域为研究对象,显示其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一种图像。它既能显示知识单元之间的联系、结构和互动,又能在庞大的知识群中滋养出新的知识[3]。CiteSpaceV软件是由美国德雷赛尔大学的陈超美博士开发的一款用于分析和计量文献的信息可视化软件,在实际应用中科学简单,在国内外信息科学领域得到应用[4]。如贺艳华等[5]利用CiteSpaceV软件分析2006—2016年城市一体化与空间组织研究领域,认为区域创新体系和产业集群等方面是主要研究热点;王传雷等[6]运用知识图谱分析国内外科技新服务能力领域研究状况,认为国内比国外科技创新水平低,需要加强各地区交流和延伸研究深度;钱凤魁等[7]对近30年CNKI中有关基本农田领域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建议基本农田评定和研究需考虑区域特征和国家战略的需求。目前,国内对生态工程领域知识结构梳理的研究较少,本文运用CiteSpaceV软件对1992—2017年间《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生态工程方面的文献进行相关分析,构建其知识图谱,梳理中国生态工程整体研究情况,客观揭示其未来发展趋势,为后续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1分析数据和工具
1.1数据收集和处理
本文数据来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中国知网CNKI),由于CNKI收录的期刊种类众多,差距较大,本文选择中文核心期刊和CSSCI为来源期刊,以便更好地反映中国生态工程相关领域的研究进展。检索方式为“关键词or主题词=生态工程”,年限设置为1992—2017年,进行精确检索,检索结果共1007条,数据下载时间为2018年2月3日。对检索到的结果进行去重、整理、删除会议记录、报刊首卷、无作者、书评等不符合要求词条,最终剩余结果945条。
1.2分析工具
CiteSpaceV是一款基于JAVA程序,用于计量和分析相应的知识领域的可视化工具。其创造性的将引证分析和共引分析相结合,创建出从“知识基础”映射到“研究前沿”的理论模型[8-11]。知识图谱中节点越大,代表出现次数越多,说明其在相关领域的贡献程度越大,联系密切的节点通过线连接,组成节点群。
2“生态工程”研究文献统计分析
2.1文献数量分析
文献数量的变化特征是评价某一知识领域研究近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如图1,我国生态工程领域文献数量大致呈现出自1992年开始起伏波动,到1998年出现井喷增长至2000年后波动减少。1996年国际生态工程会议在北京举行,国内外学者充分交流,明确生态工程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12]。进入到21世纪我国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十七届三中全会中明确提出现代农业,加强生态工程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在国内生态工程研究领域中掀起了新的热潮[13]。2012—2016年国内生态工程领域研究热情有短暂的下降,但受到2016年中央深改组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改革系列文件的刺激,2017年文献数量有很大的提升。生态工程成为国内的研究热点,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的必要性和政策引导的辅助性。随着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未来几年生态工程领域研究会达到新的高潮,研究文献数量将有所增长。
图1 1992—2017年生态工程领域文献时间分布图Fig.1 Document time distribution map of ecological engineering in 1992—2017
2.2核心作者分析
通过确定某一研究领域的核心作者,可以大致分析出该领域的主要知识力量,从而促进这一领域中学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本节使用普赖斯定律计算公式和综合指数法,确定核心作者,再结合作者合作网络图,对生态工程领域核心作者群进行分析。
2.2.1核心作者的确定
根据普赖斯理论对生态工程领域核心作者候选人进行计算
式中,N为核心作者最低发文量,ηmax为发文量最多作者的篇数[14]。据统计1992—2017年生态工程领域发文量最多的作者发表29篇,则M=3.75,即发表4篇或4篇以上的论文作者为生态工程领域的核心作者候选人,最终满足条件的候选人为24人。
上一篇:诗四首
下一篇:内外兼修 三全育人 ——前进中的重庆财经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