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现状及对策研
1 引言
在当今这个知识经济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科技创新息息相关。党的十九大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强化战略科技力量。”[1]习近平同志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2]。现今的国际竞争,实质是人才的竞争,创新精神及能力是竞争的关键。高等院校是国家知识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及知识传播系统的重要主体[3],肩负着实现“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1]的重要使命。因此,对高职院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进行调查分析、查找问题的原因、制订对策,将为高职院校的创新型人才培养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本文以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在校学生为研究对象,采用发放调查问卷和走访讨论的形式开展调查。共计发放问卷600 份,回收有效问卷542 份,有效率90.3%,问卷调查对象中大一、大二、大三占比分别为34.5%、33.9%、31.5%;走访对象包含授课教师17 人、学生代表20 人。
2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现状调查
2.1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评价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及自我能力评价情况如表1所示。
表1 大学生对科技创新的认知及自我能力评价情况表序号 问题 赞同 中立 不赞同1科技创新就是“高级、复杂、尖端”的代名词,是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以及专家的事,高职大学生难以参与257 157 128 2 科技创新能力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社会竞争能力 481 57 4 3 认为自身的科技创新能力较好,符合专业/职业要求 147 220 175
由表1 可知,88.7%的学生认识到在社会发展要求下,科技创新能力已是高职大学生必备的竞争素质。但是多数学生对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并不高,仅有27.1%的学生认为自己具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近半数的学生对科技创新存在误解,认为科技创新与日常生活相距甚远,要求较高,仅是“高级、复杂、尖端”的重大项目,自身难以参与。
2.2 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情况
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参与情况如图1 所示,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如图2 所示。
图1 大学生科技创新类活动的参与情况图
图2 大学生科技创新类竞赛的参与及获奖情况图
在调查中,近80%的学生都曾参与过科技创新活动,说明相关活动具有一定的广泛性,但未参与过任何科技创新活动的学生仍存在。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中,科技创新类展览的参与率最高,约为70%,是学生了解科技创新的主要途径;科技创新类讲座参与率仅为30.8%,且采访中学生表示,学校安排参加的情况多于自主参加;科技创新类比赛的参与率较低,仅占调查人数的11.6%,多为宣传度较大的各类竞赛且获奖级别以校级为主,省级次之,国赛最少,不到调查总人数的1%,参赛选手主要由教师选拔,学生自主报名参赛较少,反映出学生总体科技创新能力较低,主动性较差,竞赛参与度不够,缺乏竞争意识。
2.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现状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环境主要包含课内课程教育及课外活动两方面。
在课程教育方面,云南国土资源职业学院开设了全校范围的创新类教育课程,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他专业课程多数受制于传统教育观念制约或教育体制的影响,未能形成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合理体系;创新型教育教学、竞赛指导主要集中于部分教师,有的教师认为其主要工作就是传授知识,思想上不重视创新,缺乏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成效不高。课外方面,受中国行政管理机制影响[4],中国高校科研基本面向对象为教师,很少面向学生。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途径和机会不多,且受制于经费、硬件设备、专业教师指导等,难以将创新想法进行实践及成果产出,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减少了优秀创新人才选拔的途径。
3 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3.1 学生价值取向和能力素质的影响
受多年“应试教育”及未来工作压力的影响,学生进入大学后,精力主要集中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相关证书获取上,虽然也了解大学生具备创新能力的必要性,但缺乏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也担心花费时间精力来进行创新活动不但不能对未来有直观收益,反而会影响自身的学业及发展,所以,总体来说其对创新的认知不够,兴趣度不高。一些学生对创新活动虽有兴趣,但由于自身知识体系不够完善,缺少创新型的思维方式,思维规则化、定向化,缺乏探索发现有价值的课题的能力;而另一些学生在创新实践中,由于缺乏实际经验,或在实践过程中受挫后,影响了创新的积极性而放弃,缺乏毅力,常常出现虎头蛇尾的状况。学生的价值取向、兴趣取向、能力性格都对其自身科技创新能力的发展产生着重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