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深施肥技术赋能大国粮仓写在建三江大地上的
建三江人“以稻治涝”的创举成就了建三江这个“水稻优势作物区”,而侧深施肥技术是中化农业与北大荒建三江管理局近年来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七年坚持,不断创新升级,为赋能大国粮仓,做出了扎扎实实的努力和贡献。
8 月初的黑龙江建三江垦区,到处是一片绿色,高过膝盖的水稻齐整整地带着翠绿色向一眼望不到边的天际延伸。
58 岁的张景惠背着手,沿着自家的355 亩稻田间的田埂走着。今天,中化农业和北大荒建三江管理局要在他家的示范田里举行水稻侧深施肥现场观摩活动。他看着眼前个头整齐、颗粒饱满的稻穗,心里满是欣喜。
种植大户成劳模扎根优势作物区
张景惠个子不高,他的出身与职业都写在那张红脸膛上。他出生于1962 年,饥饿的记忆曾伴随着他的童年。1994 年,而立之年的张景惠从家乡庆安县来到建三江成为七星农场的一员,从此他就像一株水稻,把根深深扎进建三江的黑土地里。
张景惠赶上了改革的好时候,既可以为国家生产商品粮,又可以实现小家的致富梦想。农场改革后,“单干”的张景惠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张景惠告诉记者,那时他一门心思想的就是“多打粮食,多挣钱”!最多的时候他一家人种植管理600 多亩地,水稻、玉米、大豆一起上。张景惠作为“种植大户”成了农场的劳模。
张景惠还赶上了种植结构大调整。在建三江,水稻早先不是主要作物,1995 年后才开始大面积改种水稻。据黑龙江北大荒农垦集团建三江分公司李国俊部长介绍,建三江是黑龙江、乌苏里江、松花江三江汇流的地方,三江平原又称“三江低地”,涝灾经常发生。经过几代人的治理,在目前1157 万亩耕地上建成防控、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今年建三江水稻播种面积超过1000 万亩,建三江人“以稻治涝”的创举成就了建三江这个“水稻优势作物区”。
赶上好时候遇上侧深施肥好技术
来到建三江的第二年,农场就开始扩大水稻种植,张景惠随着这个变化开始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对此,他向记者透露了他的致富经。一是改革致富。以前是农场为主体组织生产经营,盈亏都是农场的。改革后,承包土地的职工和农户成了小农场主,生产积极性激发出来。二是科学致富。他家稻田肉眼可见的是外表不同。中化农业分销东北大区农艺师丁亮说出了门道:“采用中化农业侧深施肥技术,张景惠的稻子除株高更高外,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这三个决定产量的关键指标都高过别人,今年亩产超过1200 斤没有问题!”
侧深施肥技术是中化农业和北大荒建三江管理局近年来合作的一个重要项目。七年坚持,不断创新升级,为赋能大国粮仓,做出了扎扎实实的努力和贡献。参加观摩的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肥料技术处处长杜森表示,中化农业近年来积极推进化肥减量增效工作,聚焦推广全国十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其中研发推广水稻侧深施肥肥料产品和应用技术就是一个重点。目前他们联合北大荒已在黑龙江推广水稻侧深施肥220 余万亩,有效提高了肥料利用率,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应有的贡献。
建三江成为“大国粮仓”
节本增效见证侧深施肥开花结果
多年的种植经验让张景惠深信技术的重要,因此从侧深施肥技术开始推广,他就跟随中化农业的脚步一起前进。他说:“我可算是中化农业侧深施肥技术在建三江推广建功的见证人!”
侧深施肥是在插秧机插秧的同时将基肥或基蘖肥或基蘖穗肥同步施在稻株根侧3 厘米、深度5 厘米处,是一项与培肥地力、培育壮苗、灌水管理、肥料选用、病虫防治、机械选用等单项技术综合组装配套的栽培体系,减肥、省力、节本、增效,特别适合规模化机械化稻田。
2014 年中化农业研发、生产、农技团队联合北大荒建三江管理局、中国农大江荣风教授,共同研讨确定了水稻侧深施专用肥万福农控释掺混肥料(21-15-16)配方。2015 年正式开展试验,那时示范面积只有0.43万亩。到了2016 年,因地制宜改进了化肥原料,解决水棉发生严重等问题;并增添适合黑龙江垦区水稻生长的中微量元素,结果整个生育期内水稻表现优势明显:返青提前2-3 天,叶片深绿,叶绿素含量较常规施肥高5%左右,平均每穴分蘖多3 个左右,最终实收测产比常规施肥增产8%以上。真正做到了水稻生产的减肥、节本、增效,当年推广到17 万亩。2017 年达到70 万亩。这一年,中化农业根据种植户反馈,将袋皮内的防水膜改成可以循环利用;同时研发出复合缓释肥美农(21-15-16)丰富产品种类,效果良好。2018 年,推广面积达到100万亩。在原有万福农产品基础上,正式推出侧深施复合缓释肥,降本增效成为主攻方向。2019 年,推广面积增加至140 万亩。中化农业对肥料产品进行了升级,粒度范围缩小,进一步实现节本增效。今年,侧深施肥技术推广面积达到200 万亩,针对测土情况和近两年的新品试验结果,开展减磷增效。产品配方也满足多元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