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生态问题层出不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愈来愈受到政府、学者以及公众的重视,高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也逐渐发展起来。《生态工程》是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必修课和主干专业课程,也是一门应用性较强的课程,该课程是培养本科生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理论实际应用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由于各高校该课程开设历史较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面差别较大[1],特别是有关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的《生态工程》的教学改革的研究不多,这使得《生态工程》的教学与社会需求、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建设的要求之间出现不小的差距。笔者结合本校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工程》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有助于进一步提高该课程教学质量。
一 当前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工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组织方式和个体差异影响学生学习兴趣,制约课程学习效果提升
目前有较多生态工程的课程教材出版,如《生态工程学导论》、《生态工程学》、《环境生态工程》等[2-4]。这些教材通常先讲解基础理论,而后按照阐述各专题。通常,其基础理论主要由生态设计基本原理、生态系统概念、结构与功能、生态工程规划、生态评价、工程监理组成,而各专题包括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湿地生态恢复、污染生态工程、农林牧生态工程、景观生态工程、城镇生态工程和海滩生态工程的设计原理、方法、模型等[1],笔者在教学中发现,这种组织方式有利于专业人员从整体上了解生态工程的研究脉络,但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是抽象的原理介绍挫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被动地记忆各种原理,导致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甚至缺课。另外,学生自身存在兴趣差异,容易忽视部分专题的学习。对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学生来说,在步入社会后需要面对较多的工程案例,如学生仅掌握污染生态工程的技术,就不能对各类工程技术的原理融会贯通,进而影响其职业发展,这也背离了生态工程教学中的“广知识面,深知识点”的教学初衷。
(二)教学实验/实践未能有效结合工程设计理论,弱化了课程工程特色
由于师资背景、实验条件以及实践基地的限制,生态工程教学偏重于理论分析,工程设计特色不鲜明。相关案例分析也是从教材的理论原理到工程的设计过程的传递,缺失工程分析、计算、参数化及施工、维护等教学内容,学生仍然不会自己动手设计,未形成硬本领。这也与生态工程的课时安排较少有关,学生在这么短的时间内不可能完成一项系统的工程实践,教师也没有时间去详细讲授设计过程,学生只能实施生态工程的某个模块,设计最后异化成为验证性实验,失去了工程设计的本意。对实践/实验与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对等处理导致了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下降。而取消实践/实验,将相关内容移至其他课程实习中或是整合到毕业设计中的做法,进一步降低了学生对《生态工程》课程的学习动力,引发其对课程理论学习产生抵触情绪。
(三)考核体系单一,难以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不利于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生态工程》不同于一般性带实验的理论课,其工程设计的特性决定了《生态工程》的实践实习特色,常规以最终成绩为准的考核方式失效,反过来,考核方式无法客观反映学生的水平,也会导致学生对《生态工程》的实践/实验应付处理,“实验走过场,过后抄报告”现象频出。更为重要的是,工程设计需要集体合作实施才能成功,考核不全面使得学生协作积极性减弱,教学实践中经常出现一部分同学积极实施,而另一部分同学听歌闲聊的现象,考核中没有注意这些细节直接导致了课程成绩的失真。一般来说,技术应用型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适宜于人数较少的班级,对于人数较多的班级效果一般[5]。《生态工程》课程考核体系急需改革以切实保障教学质量。
二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生态工程》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针对上述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进行了积极有益的尝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设计技术为主线,以案例为补充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拓宽知识面
基于学习认知特点,笔者尝试采用打破教材介绍顺序,以基础设计方法为主线,以不同专题的各个案例为补充的方式进行教学,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提高。以生态位的互补设计技术为例,笔者尝试将利用生物多样性减少农药使用(农业生态工程)、树种复合种植增强病虫害抗性(林业生态工程)、避免引进与本地种生态位相同的物种(湿地生态工程)的案例结合进行讲述,学生可以从不同案例中加深对此设计技术的理解,同时也掌握了该设计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方法,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同时,该方式也有利于学生进行课堂展示时能够有效的把握工程案例的设计精髓,在展示时从整体上将设计技术进行串讲,消除了学生对专题领域的“偏见”,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课外作业的方式引导学生去寻找该设计技术在其他案例中的应用形式,达到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举一反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