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育人理念下的当代职业学院设计探索以安徽
张向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教师级高级建筑师硕士生导师
陈滨志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副总建筑师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
朱 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14年度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项目编号:14C019)
前言:
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劳动就业的重要途径。当代职业教育更加注重教学与实训、学校与企业、技能与素质、成长与育人的紧密结合。对于当代职业学院而言,环境之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在规划与建筑设计中,营造体现“双元制”办学思想的教学环境,提供促进健康与交往的活动空间、塑造人文气息浓郁的校园建筑是环境育人的重要保证。本文以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设计为例,探索了环境育人理念下的当代职业学院设计策略,以期为此类型设计提供新的思路。
1 项目概况
淮南市位于中国华东腹地,四季分明,气候宜人,是安徽省北部重要的中心城市。安徽省淮南卫生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课程设置其包含中专、五年制高职、成人教育等多种教学模式。淮南卫校新校区位于山南职教园区,地处城市西南方位,位于城市主干道青桐大道和春申大道的交汇处,总占地面积26公顷,总建筑面积约13.3万平方米。
2 方案设计
结合卫生学校的教学特点以及学生特征,新校区的方案设计提出“规格教学,健康生活”的总体规划设计理念,倡导“高效集约,平实适度”的建筑设计原则,塑造“筑景并秀,情景交融”的校园景观环境。通过对传统徽派建筑与中国园林的解读与提炼,塑造功能合理、环境优美、具有地域特色的时代校园。
图1 总平面图
图2 规划结构
图3 交通体系
图4 整体鸟瞰图
2.1 集约校园
规划设计采用中国古典园林“景先于筑,情景交融”的造园理念,借鉴徽派建筑院落特点,采用集约高效的布局模式,以“两区,一环,三轴,多组团”进行空间架构,体现刚柔相济的布局特色,塑造“筑景并秀”的校园环境,实现自然赐景与人工造景的完美结合。教学前区以综合楼、教学组团、办公组团共同围合出方正规整的校前礼仪广场。以公共教学及图书馆组合而成的综合楼作为校园核心建筑统领全局,建筑语言简洁规整,象征医护学科的严谨性。办公组团位于前区广场的东面,由行政办公及教师办公共同组成,实现资源共享,集约高效。位于前区广场西面的教学组团由多个教学实训单元构成,每个教学单元中,教学楼与实训楼对立布置,通过连廊相连,体现理实一体化的办学理念。附属医院毗邻教学组团,校企结合,教学相长,体现“双元制”的办学思想。校园生活区位于基地北面,白天有效隔离驾训基地对教学区的影响,夜晚具有安静的环境和良好的视野,同时生活区与职教园区共享区相连,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生活区采用院落式布局方式,提取徽派建筑构成的手法,零散而有秩序,精巧而不失恢弘。结合南部景观体系,塑造步移景异,筑景并秀的校园环境。具有风景画园林化的校园生活组团为在校师生提供环境优美的后花园,对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有所促进。校园的文体区布置在校园东侧,隔绝城市高架对校园的影响,并且依靠其丰富的造型,塑造良好的校园形象。交通体系充分考虑校园规模与服务半径,以通达顺畅、联系便捷为原则。校园设置尺度适宜的内环路网,有效地串联起各功能组团,实现交通途径最短,管网集约,景观最优。校园设置3个出入口,确保校园各功能区良好可达。主入口位于校园南侧,毗邻春申大道,连接城市与校园礼仪广场。基地西北侧设施校园次入口,连接校园生活区和职教园区的共享区域,方便学生生活。基地西侧设置次入口,供后勤及对外服务使用。
图5 校前区透视图
图6 景观区透视图
图7 生活区透视图
图8 实训楼透视图
图9 风环境分析
2.2 活力校园
总体布局营造了环境友好、服务便捷的园林式校园,校园生教学区、生活区、文体区成三角形布置,联系便捷,组织高效,图书馆、食堂等公共服务设施均在步行5分钟的范围内,达到路径最短的目的。校园前区严谨,后区灵活,寓意医护人员严谨与关爱并重的职业特征。校园的活动场所设计充分考虑在校学生的年龄特征,以“运动促进健康”为导向,结合校园景观与交通体系布置适宜学生的多样运动场所,使在校学生通过运动增强身心健康。规划设计重点关注了休闲性体能活动与功利性体能活动的互补。休闲性体能活动是以娱乐为导向,指为了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而进行的活动,如慢跑、篮球等。休闲性体能活动的场所为校园的文体中心、室外活动场地和公共开放空间。功利性体能活动是以交通为导向的体能活动方式,指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得不进行的慢行活动,多发生于校园内的各级道路上。规划设计将运动节点、运动路径与交通组织有效配合,增加学生日常比较容易实现且成本低的功利性体能活动水平。
上一篇:比铁丝拴裂缝更可怕的是心理作用
下一篇:职业学院有线无线网络融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