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工程施工中生态工程施工技术
0 引言
水利工程的建设对我国来说是关乎民生的重大国事,水利工程的兴建有极高的现实意义,对我国的农业发展、社会和谐进步有很大促进,所以水利工程的兴建对于我国现阶段来说非常必要。众所周知,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会涉及到大量生态环境问题,在施工建设过程中,施工建设人员必须加大对周围环境生态的重视程度,而且在保证工程进度的同时需要保障周围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保护周围生态圈。所以,在水利工程施工建设中生态施工就显得非常必要。本文以某市河道治理工程为基准,希望对以后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提供参考。
1 工程概况
本次施工水利建设主要范围在江苏省某市,河道治理范围为东市河以及南市河两条主要河道,治理段长三千一百八十米。其中包括东市河的一千一百七十米,河道宽度二十米左右,最宽能够达到二十七米,最窄河段十三米、南市河长两千零一十米,河道宽度十五米左右,最宽能够达到二十二米,最窄河段八米,这两段河道平均深度两米到三点五米,常水位在两米到三点五米之间。两段河道淤泥范围集中在东市河新坊桥到通门关这段河段,最深可达到一点二米泥深,河水流向为由西向东,附近有京杭大运河、支流包括西市河以及北市河两段,以上为本次工程附近水体。通过资料查询,工作人员对近六十四年来某市的河道水位进行整合,通过计算机软件进行分析,计算出某市百年一遇的高水位为五点六五米,近年来某市的水位频次表如下:
表1 某站点水位频率分析结果统计参数 设计水位(m)images/BZ_121_207_2349_248_2386.pngCV images/BZ_121_422_2349_501_2386.pngP=0.5% P=1% P2% P=5% P=20%4.63 0.09 2 5.77 5.65 5.53 5.34 4.98
2 水利工程施工治理河道生态系统及其治理技术问题
2.1 油污直排,河水浑浊
东市河以及南市河部分河道穿过市民生活区,部分居民生活用污水混入的原因,以及周边餐饮业油污直接排入河道,导致水体污染物含量明显超标,水体浑浊、黑、散发难闻气味,失去水体自净功能,原本有关部门经常使用换水的方式改善污染现象,经过长时间尝试,这种方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河道污染问题。
2.2 河道排污点较多
河道失去自净能力后,各种腐殖酸以及富里酸吸附水中的不溶性络合铁、硫以及锰等生成化合物,这些不溶性物质以固体形态附着于各种悬浮物上;藻类及其分泌物;带色腐殖类生物以及各种可溶性有机物;河道底部淤泥在缺氧条件下发生厌氧发酵,能够分解有机物在缺氧环境下产生的硫醇、氨以及硫化氢等无机物,产生臭味;富里酸和腐殖酸发生水解反应生成的硫脒类以及游离态氮臭气;营养盐含量较高时,在含氧量低的条件下,放线菌、各种藻类、真菌分泌物以及土臭素等,这些都是导致河道水体黑臭的原因。
2.3 传统生态治理河道技术问题
2.3.1 传统清淤技术
当前某市东市河以及南市河使用的河道生态环境治理方法就是传统的清淤技术,效率比较低的原因是当前清挖工艺技术落后,而且清挖操作复杂,残留淤泥较多而且河水发黑发臭的问题解决不了,清挖出的部分淤泥运到淤泥固化点,将含水率大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淤泥与生石灰混合经过压制机高压脱水挤压成块再进行运输到填埋点,与水混合后溶解填埋入土,造成填埋点土壤板结成块状、土地污染寸草不生,有造成了二次环境污染。
2.3.2 微生物曝气技术
此技术没有对河床底部产生污气的源头淤泥进行修复,只净化上层水质,由于没有净化河床底部,致使河水反复发黑发臭。由于该技术操作效率不高且使用相关曝气设备成本较高,加上施工管理流程复杂,同时安全隐患较大,所以使用价值不大。
2.3.3 水生植物技术
此技术要求同时考虑使用植物的气候适应性以及该植物水质净化效率,而且需要同时考虑植物的收割养护,如果不及时进行养护,容易造成植物腐败分解产生新的有机物腐坏水体。缺点是使用水生植物改善水质对污染严重的河段效果不明显,而且对水生植物的后期清理工作成本较高,造成二次污染的可能性较大。
综上所述,河道底部累积的淤泥是产生黑臭现象的关键,如要根治河道生态环境污染,需要建立和恢复有效的河道固有生态床,建立一个正常的小生态系统。需要多个专业共同考虑,统筹规划,使用多种生态技术进行河床生态治理。
上一篇:中国生态建设回顾与展望
下一篇:创设有效教学情境重走生态工程之路以生态工程